浙江在线3月3日讯(记者 陈雷 汪雨晨)3月3日,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住浙全国政协委员乘机抵达首都北京,奔赴这场春天的盛会。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今年,委员们怀揣着哪些民意期盼?将带去怎样的浙江声音?本网记者采访了部分委员。
科技成果转化,向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总部麻醉科主任方向明持续关注着麻醉技术与药物的应用。今年,她将关注点聚焦在了麻醉医疗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上。“从临床应用来看,目前我们的麻醉水平是不错的,新药物在不断推出,但从专利成果到产出还有一定差距。”
方向明认为,科技成果的评价不应止步于证书和奖项,更需建立成果追踪机制,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更多“论文专利”转化为守护生命的“麻醉方案”,“期待通过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条,加强科研项目与企业对接,让更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到临床,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我们曾有过非常好的历史剧输出,但近年来,我国历史剧的产出却有所下降。”全国政协委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网络文创研究院院长蒋胜男今年则对历史剧创作与发展话题有所关注,“历史剧是我们对于文明叙事权的掌控”。在她看来,要对投资者有信心,对市场有耐心,对创作者有关心。通过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作环境,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鼓励更多历史剧的创作,从而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推动更多优秀历史剧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