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我省未来乡村建设

2022-12-20 来源:

    未来乡村建设是对我省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迭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抓手。自全省启动未来乡村建设以来,先后分两批创建378个未来乡村,这些村将围绕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场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具有未来元素、美丽和谐的新社区,形成“五星升3A、先行向未来”的新发展格局。但调研中也发现,“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未来乡村建设的内在灵魂和软件基础,已成为亟需突破的难点。
    一、存在问题
    1.乡风文明建设相对滞后。跟基础建设不同,乡风文明建设由于周期长、见效慢,且不容易考核,一些地方领导把它当作“虚功”“慢活”,不愿投入太多精力。随着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迁徙,城乡融合,人口杂居,城乡二元边界被打破,但小农经济意识和乡风民俗却没有被打破,导致城乡文明的冲突和一系列社会矛盾,给基层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作为基层管理者、治理者和服务者,即使看到了问题,却因缺乏行政手段或法律依据,而束手无策。
    2.先进文化和技术引领不够。一是先进文化引领不够。我省许多农村还保留着民间传统文化和习俗,上一辈言传身教或民间口口相传的,不乏有优秀的家风家教,但也有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些落后的观念就会深植在每一个村民心中,即使后来接受了普通教育,在意识形态和生活观念上,已很难改变。如:拔掉乡村(社区)公共绿化,占为已有种植蔬菜;在房前安装摄像头对着邻居大门,侵犯邻居隐私权;在小区公共通道随意占道停车;养狗不拴绳咬伤社区儿童等不文明行为,均成为基层治理的难点。二是未来场景落地不多。部分乡村还是偏重于传统的环境改善、项目建设,在基层治理创新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落地的未来场景不多,省域、市域、部门间数据流还没有畅通。
    3.农民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我省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缺少自身积累,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当地实际,举办一些象征性的民俗活动,也以相关部门主导为主,很少调动农民的主体性,农民一般扮演“群众演员”角色,或捧个观众场。如:我省大部分乡村都修建了文化礼堂,也有送文化下乡活动,但调研发现,一些文化礼堂空置或成为摆设,送文化活动响应者也是寥寥。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调查这些场所和活动,是否是当地农民真正需要的精神道场和娱乐活动。农民的主体责任没有得到体现,积极性自然发挥不出来,使乡风文明建设只有空壳,缺少灵魂。
    4.精神文明建设流于项目形式。近年来,各地通过多部门多渠道投入,兴建了一大批乡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包括乡镇文化站、村文化
室、农村电影放映厅、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然而,一些部门满足于把钱花出去,把项目做了,而不愿意投入精力去组织日常活动和负责日常维护。有些村里的图书室蒙满了灰尘,有的农家书屋成为了仓库,有的文化设备就从来没有启封,有的活动室常年上锁,农民平时除了看电视就是打牌,正常的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缺乏,村委会没有凝聚力,农民自顾自,精神世界匮乏,自然谈不上获得感和幸福感。
    5.文明创建测评压力巨大。一是基层各级持续创建文明村镇压力巨大。目前,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是考核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我省镇改街道、村改居、村镇拆并等乡村行政区划的调整,村镇工作千头万绪,村镇队伍严重不足,创建档案资料不全、创建标准不严等现象普遍。如市级文明创建动态管理系统对文明村镇数据归集过程中,文明村信息由所在镇干部填写的比例较大。二是基层各级迎检压力巨大。今年,中央文明办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对参测城市下辖省级以上文明村镇进行抽查测评,测评成绩计入全国文明城市成绩,对测评成绩低于80分的全国文明村镇除摘牌外,还要倒扣全国文明城市成绩,测评时间紧、任务重。如:按照《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操作手册(2022年版)》,测评体系包括7个测评项目、32个测评指标、71个测评内容,测评数据采取材料申报、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三种方式采集。文明镇申报材料共62项,其中评价意见26篇、说明报告2篇、佐证资料(记录、计划、台账、总结等)17项、图片资料17项。文明村申报材料52项,其中评价意见25篇,说明报告3篇,佐证资料(记录、计划、台
账、总结等)10项、图片资料14项。实地考核文明镇22个点位、文明村24个点位,问卷调查文明村镇各20个测评内容。基层文明办大量的人力忙于持续创建和测评工作,无暇顾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几点建议
    根据我省“两个先行”要求,以城市社会治理与农村社会治理融合为路径,以“人本化”“产业化”“法制化”“数字化”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引导、教育、规范乡村群众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逐步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移风易俗,消除陈规陋习,不断提高我省乡风文明水平,创造持续缩小城乡差距的内生动力,织就具有浙江特色的城乡共同富裕图景。
    1.以人为本推进未来乡村和谐生活。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多做乡村调查与研究,通过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引导乡村群众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高法制意识、文明意识和生态意识。另一方面,要依靠群众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挖掘和宣扬好人、好事,创造和传播好戏、好剧,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在乡村及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未来乡村新风尚。
    2.以产业兴旺推进未来乡村品质生活。农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充满地方特色的产业,才是农村最具竞争力和差异化的产业,不要片面强调做大做强,而要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把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低碳产业结合起来,建设特色产业小镇,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同时加大财政投入、理顺发展机制、运用市场力量,多业并举、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手工业以及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避免千村一面,呈现多元丰富、生态宜居的乡村品质生活。
    3.以法制建设推进未来乡村文明生活。加快基层治理法制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在推动未来乡村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建议赋予基层治理和乡镇(社区)管理部门一定的奖罚权,将社会公德、移风易俗、基层治理、平安建设等工作纳入法制范畴,在提升乡村群众文明素养和法制意识的同时,补强基层综合治理法制手段。另一方面,建议将意识形态、全域文明创建、五星3A等考核内容,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工作与镇村干部实绩考核挂钩,或作为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的重要内容。
    4.以数字场景推进未来乡村智慧生活。一是增强未来感。摒弃部分乡村偏重于传统环境改造和项目建设理念,充分利用数字场景和技术,打造传承传统文化场景外,在引领未来乡村发展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落地一批代表先进文化和低碳生活的数字场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不断优化文明城市、文明镇(村)测评体系,使基层部门有更多的人力和精力可以投放到未来乡村的内涵提升上来。二是畅通数据流。以“浙里未来乡村”平台为基底,加强“九大场景”部门和平台间涉村数据的贯通,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施策,不断提高基层系统性治理和化解矛盾的水平,使未来乡村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过上乡风文明、便捷高效的智慧生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