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业如何闯关——黄山石代表进群与科研创业者畅聊

2025-01-15 来源:浙江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朱承) 我国科技创业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科研人员出身。在细分科技领域深耕多年,他们怀揣无限热忱投身创业,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但往往面临各种挑战。1月14日,在本报记者新建的微信群里,科研创业者和代表委员就此展开了讨论。
         “我们公司专注于三维通用实时渲染引擎的开发与应用,填补国内空白。但是在市场推广中,发现目前国内市场几乎被海外产品垄断,面临一系列挑战。我想请教,是否有制度和政策支持初创科技企业更好地发展?在国产化适配上,是否有更全面的引导和支持?”光线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锐问。
         光线云是浙报集团开展“蹲点百企看高质量发展”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时调研过的一家科创企业,由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孵化。王锐的另一个身份是浙江大学教授,创业3年多来,瞄准图形渲染技术,在从论文到产品、从技术到市场的路径中,有不少感悟、收获和困惑。
         省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温州市工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山石的工作,正是搭建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桥梁,助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科创+产业+投资”,加快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她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科学家对技术领域有深耕和研究,但也存在成果产业化不够成熟、市场销售能力弱等短板。“建议科创企业采用技术评估后许可、转让或作价入股等方式,与成熟的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开展合作。在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我们也会安排专人对接和帮助,邀请您来温州看看,有机会我们一起合作!”黄山石代表发出邀请。
         省政协委员、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一直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对此不乏思考和探索。他向科技创业者分享了三个建议:一是注意创业与科研项目的区别,了解市场需求,倾听市场反馈,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二是主动开展国产化替代,努力拿出一个完备的、价廉物美的、真正有实力替代别人功能的产品,而不是坐等国家出台政策支持;三是在产业化过程中,要学会利益均摊、风险均摊,让渡部分利益、股份给非技术团队,最终实现共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