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议事堂)陈玮代表参与热议“浙里办”出圈:基本公共服务,要更普惠更精准

2025-03-09 来源:潮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衢州市委会副主委陈玮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雷群芳
嘉兴市数据局(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政务服务处处长邵丰
衢州市营商办主任 洪寒月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蔡宁

   “‘浙里办’不语,只是一味干活”“‘浙里办’太懂年轻人了”……作为一个政务服务类APP,“浙里办”这些年频频出圈,可见人们对公共服务的关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那么,“浙里办”对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有哪些启示?记者邀请相关人士和专家,与代表委员一起探讨。

   “整体政府”,服务更全面
         记者:大家对“浙里办”印象如何?
         陈玮:“浙里办”确实是个“百宝箱”。现在很多人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就是先上“浙里办”看看。有外省朋友说,来浙江办事就认它。
         雷群芳:我老家在景宁,以前山区群众办事,要跑很远的路去县城,现在手机打开“浙里办”就能办。
         记者:依托“一网通办”,“浙里办”按照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梳理事项和服务,让省市县三级政府3300多个部门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在一个平台上,“一站式”提供服务。目前注册用户有1.3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达300万。
         陈玮:这个数据很让人吃惊。我发现,“浙里办”的很多服务,已超出了传统政务服务范围。
         蔡宁:政务服务,是指政府提供的包括依申请办理的行政权事项等相关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保障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服务。两者概念、范畴不一样,但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老百姓找政府的时候,不一定会区分。
         洪寒月:这正是建设“整体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也是“浙里办”的承诺——伴你一生大小事。这个应用迭代更新到现在,已成为浙江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一个集大成的应用。
         邵丰:这几年,浙江在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大力推动省域公共服务优布局、提质量、补短板、守底线、强支撑。这些领域也是“浙里办”在持续发力的。

   主动治理,服务更高效
         记者:近年来,“女生写论文求助‘浙里办’,次日一早就有回应”之类话题,经常引起网友关注。“浙里办”是怎么实现高效办事的?
         洪寒月:效率高是一方面,及时响应,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样重要。
         蔡宁: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会有差异。建议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获取用户需求和办理效果,及时优化调整。
         邵丰:2022年“浙里办”上线“浙里基本公共服务”板块,归集了托育、养老、体育等7大类设施数据。在治理端,我们通过将资源设施空间布局和服务能力,与人口数据进行匹配,形成“15分钟公共服务匹配度指数”,为各地优化设施布局、完善服务力量等提供科学支撑。居民可在手机上随时查看身边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并预约,也可以一键导航前往。
         雷群芳:建议在不同领域进一步推广这些经验做法。比如教育领域,山区海岛地区存在交通不便、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是不是可以发挥“浙里办”的平台作用,共享优质公开课等资源?
         陈玮:我有同感。现在人口流动性比较大,各地在探索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在此过程中,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发挥“浙里办”等线上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流动人口及时享受到优质服务。

   智能办理,服务更精准
         记者:听说衢州最近推出了政务服务“AI专员”,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洪寒月:实现诉求快速响应与高效闭环处置,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环节。衢州在2023年率先推出“企呼我应”平台,实现企业诉求“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今年,我们借助人工智能对平台再升级,相当于新添了一名全天候在岗的“AI专员”。
         蔡宁:这个创新值得期待。公共服务如何从“可及化”向“精准化”跃升,是社会关心的问题。
         雷群芳:我在景宁做过调研,全县11万常住人口,60周岁以上老人占比约24.54%。近年来,县里为他们提供了助餐、助浴、助洁等“六助”服务,目前正在进一步破解数字化障碍等难题。建议依托“浙里办”等数字化应用,精准识别老年人需求,把他们想要的且能上门提供的服务精准对接起来。
         蔡宁:您说的也是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可以在进一步做好兜底性、普惠性服务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比如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调配区域内资源。同时,与村干部、网格员上门等传统方式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服务供给水平。
         洪寒月:我们引入“AI专员”也有这方面考量。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弥补人工服务可能产生的不足,提升服务效率。根据使用反馈,则可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服务的准确率、满意率。
邵丰:是的,现在群众服务需求愈发多元化、个性化,倒逼我们进一步借助人工智能,变“人找服务”为“服务找人”。

相关新闻